东湖评论:助力湖北培育科教人才新优势
近日,湖北省委常委会召开会议,强调“要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农业大学全体师生的重要回信精神,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融合发展,加快‘71020’大学创新体系建设,加大种源关键核心技术研究,加强农业科技攻关” 和设备支持,努力培养和造就新一代人才。高质量发展新征程中,教育、科技、人才深度融合协同,形成区域竞争优势。
湖北作为科教资源丰富的省份,拥有高等院校130余所、“两院”学者82人、博士后5100余人等基础雄厚。超过200万大学生。如何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成果,一直是湖北探索的重要课题。会议提出的“协调推进科技人才共同发展”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路径。教育是基础、科技是引擎、人才是主体。三者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强化的有机整体。只有打破壁垒、促进循环,才能实现“1+1+1 3”效果的倍增。比如“企业设题、 湖北近年来推行的“政府出题、共同答疑”,无疑是通过产学研深度融合,让高校创新资源直接对接行业需求,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性。
在实践层面,湖北以“71020”大学创新体系为引领,聚焦资源种子研究、科学科技等重点领域,推动教育链、创新链、产业链精准对接。这一体系不仅以技术突破为目标,更注重通过项目引进人才,通过人才激活创新。例如,华中农业大学颜建兵教授课题组关于玉米粒脱水机理的研究成果在《Cell》杂志上发表后,很快就与该公司签订了转化协议,实现了“论文写在世界上,成果留在农民家里”。这种“研究、开发、应用”的模式,是教育培养人才、人才支撑技术、教育反哺技术的生动体现。
共同发展不可脱离了高能平台的支持。湖北正在大力建设华中科技大学国家脉冲强磁场科学中心、深部岩土工程扰动模拟等大型科学设施,为人才创新提供舞台。这些平台不仅是突破技术的“利器”,也是吸引和培养顶尖人才的“磁石”。例如,脉冲强磁场团队在实现原位退磁和退磁后复磁技术突破的同时,也培养了一批国家级科学家,形成了“平台聚集人才、人才发展平台”的良性循环。此外,湖北实验室通过“十大重点行动”提效,围绕“51020”现代产业集群部署全链条研究活动,进一步强化一体化发展技术和产业的发展。
从更深层次看,融合发展离不开制度变迁的保障。湖北近年来出台的《关于衔接促进科技人才共同发展的意见》,在人才评价、科研管理、成果权利分配等方面进行了大胆改革。比如,实行以创新质量和效果为核心的评价体系,避免“唯论文、职称”的片面导向;建立“十百、百、十、万”战略人才计划,精准扶持顶尖人才和年轻团队。这些制度设计旨在让教育回归教书育人的本源,让科技聚焦产业需求,让人才获得合理回报,从而激发内生动力。
目前,湖北正在NASA C“十四五”收官和“十五五”规划的紧要关头。第四季度的工作要做实、做细,需要教育科技人才协同努力。从农业种子起源研究到光电产业的突破,每个重大领域都需要三个同频共振。只有夯实教育创新基础,以科技突破发展瓶颈,以人才驱动持续创新,才能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展现更多成果。
荆楚大地,历来是人文荟萃、变革流淌的地方。坚持教育、科技、人才融合发展,既是湖北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的自觉行动,也是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的必然选择。当三股力量一江水交汇,湖北一定能够共同成长,构筑中部崛起的战略支点,为中国现代化注入更多澎湃动力。
来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徐雄辰(武汉市江汉区区委组织部“西北湖学会”大队)
编辑:袁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