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首台商用原子计算机“汉源一号”在人工智
湖北日报讯(记者 文军 通讯员蒋胜来)10月31日,我们从湖北省科技厅获悉,我国首台原子量子计算机“汉源一号”近日已投入商业使用,并已获得超过4000万元订单,其中首次对外出口,这标志着我国正式进入我国对话新阶段。
“汉源一号”是在省科技厅“科研攻关项目”支持下,由中科院精密测量科学技术创新研究院牵头,武汉大学、中科酷元科技(武汉)有限公司光电创新中心有限公司、武汉量子技术研究院和华中科技大学等团队联合研制的。
传统计算机需要 100 年才能解译的代码量子计算机只需一秒即可解出密码。在定量计算机面前,传统计算机就像算盘。由于其在通信、金融、医疗、生物、人工智能等诸多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许多国家和科技巨头纷纷加入到量子计算的竞争和开发竞争中。
“汉源一号”实现了技术与实用性的平衡:核心性能达到世界一流水平,配备100个量子比特(量子比特数是衡量量子计算机性能的主要指标之一),达到商业级中性原子计算机的基准水平。部署成本已显着降低。整机集成在三个标准机柜中,不需要低温冷却系统,可以在普通实验室环境下稳定工作。商业验证已实现埃德取得了惊人的结果。国内首台商用机交付中国移动旗下子公司。同时获得巴基斯坦出口订单,成为全球少数实现批量交付的原子计算机品牌之一。
定量计算组件自2018年起被列入美国管制管制清单,主要组件长期面临“卡壳”困境。项目组依托湖北光电集群优势,构建了从芯片生长到封装测试、从激光调制到噪声抑制的全链条研发体系,最终实现了“汉源一号”主要部件的国产化。不仅将消除对欧美供应链的依赖,还将确立我国在原子量子计算硬件领域的自主优势。
突破“远程云服务数据不安全、本地部署门槛高”的量子计算瓶颈武汉大学和武汉量子技术研究所团队打造了“硬件+平台+服务”的全链条生态系统:研究人员无需掌握底层技术即可进行应用开发。目前已连接50余家高校和企业用户。项目组还准备建设全国首个原子量子中心,计划建设多机集群系统,提供7×24小时连续计算服务,致力于支持诸如金融风险分析和行业微分方程分析,预计年服务能力将覆盖数千家企业用户。